巢湖肿瘤医院

一张表就能查胃癌风险,消化内科医生:超过17分,要尽快做胃镜

2023-07-05 13:54:26 来源: 巢湖肿瘤医院 咨询医生

41岁的《流星花园》中的“道明寺姐姐”徐华凤;44岁的央视前女主持人方静; 53岁的《花季雨季》导演戚健;56岁的《媳妇的美好时代》中的“婆婆”柏寒……

这些尚年轻的生命逝去,都是因为一种疾病——胃癌。数据显示,我国每年新增67.9万胃癌患者,死亡数达49.8万例,仅次于肺癌,更震惊的是,全世界近一半新发胃癌患者和死亡病例都在我国。

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消化内科毛华主任表示,我国早期胃癌检出率不到10%,极大地影响了胃癌的生存率。他提醒,血清学检查等早期胃癌筛查手段无创、简便且经济,胃癌高危人群应将其列入体检表。

胃癌早发现晚发现大不同

胃癌在日本和韩国是最高发的癌症,但是日韩的胃癌死亡率远远低于我国。

顶尖医学杂志《柳叶刀》)2018年1月发表的文章《2000-2014年全球癌症生存率变化趋势监测研究报告》数据显示,胃癌5年生存率日本为60.3%,韩国为68.9%,而我国仅35.9%。

差异存在的主要原因或在于胃癌早期筛查的完善。对于胃癌患者来说,“早发现,早治疗”直接影响着生存状况。

“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高达90%以上,晚期胃癌生存率大大降低。”毛华主任表示,然而,我国早期胃癌发现率不到10%,也就是说,我国绝大多数胃癌患者“一发现就到了中晚期”。

这与早期胃癌的症状并不明显有关。毛华主任介绍,“早期胃癌与浅表性胃炎、消化不良等常见消化道疾病症状相似,如腹胀、嗳气、反酸、食欲下降等”,出现较为明显的特异症状——如消瘦、出血、黑便时,或已经到了中晚期了。”

抽血可筛查早期胃癌

症状并不足以让我们早早地“捕捉”到胃癌,体检可以吗?

毛华主任表示,筛查胃癌第一步是抽血检测,项目为胃蛋白酶原Ⅰ(PGⅠ)、胃蛋白酶原Ⅱ(PGⅡ)、胃泌素-17(G-17)这三项。

这些指标有什么意义呢?毛华主任解释到:“胃蛋白酶原Ⅰ反映胃体黏膜功能,胃蛋白酶原Ⅱ属于炎性指标,二者比值(PGR)异常提示萎缩及胃癌风险;而胃泌素-17提示胃酸分泌水平及胃萎缩情况。这些指标都对于筛查出高风险患者有重要意义。”

另外,幽门螺旋杆菌(Hp)检测也是一种无创、简便易行的筛查方法。

幽门螺旋杆菌是胃病(如慢性胃炎、消化性溃疡)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原因,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其定为胃癌Ⅰ类致癌物。专家提出了幽门螺旋杆菌到癌的发生模式——“Hp感染—浅表性胃炎—萎缩性胃炎—肠化生—异型增生—腺癌”。研究表明,根除幽门螺旋杆菌,能有效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。

这些指标如出现异常,综合个人情况,可进行下一步的胃镜检查。

毛华主任提醒,40岁以上人群具有以下任一胃癌高风险因素,都应及时进行早期胃癌筛查——具有胃癌家族史;患有胃肠道疾病;患有肠上皮化生、异型增生等胃癌癌前病变;有相关消化道不适症状;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;有长期食用腌制食物等高风险行为。(通讯员:伍晓丹、吴燕妮)

TAG: